
关键词:光学开关阵列、氮化硅、结构光成像
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《Laser & Photonics Reviews》期刊上发表了题为“Silicon Nitride Optical Switch Array for Intensity-Wavelength Encoded Structured Light Imaging”的文章,展示了一种基于32通道氮化硅光学开关阵列的创新3D成像系统。
传统结构光成像因环境光干扰和分辨率与范围的权衡而在面部识别、工业机器人及机器视觉中受限。
新系统结合1×32光学开关阵列与梯度光栅天线,通过粗略通道切换(0.65°步进)和精细波长调谐(0.07° nm⁻¹)实现无机械部件的紧凑设计,扩展至40°(H)×20°(V)的视场角,并保持光束整形与定向发射。这一突破为动态环境下的高精度3D传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该系统的核心依托氮化硅(SiN)光子平台的低损耗和宽带特性,优于传统硅基或硅绝缘体平台。
展开剩余55%研究团队设计了光学开关阵列扫描芯片(OSASC),利用多模干涉耦合器和梯度光栅天线实现光束操控:粗扫描通过通道切换快速覆盖大范围,精细扫描则依赖波长调谐在1550 nm带内精确调整。
强度-波长混合编码将光强与波长信息整合,用于高效点云重建,插入损耗低于1 dB cm⁻¹,光束发散角约0.03°。相较于机械扫描,该设计避免了振动和对准问题,结合VCSEL-DOE的低功耗特性,通过集成光子学提升了眼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,为复杂场景3D成像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实验中,团队对平面和阶梯表面进行了扫描,取得亚毫米级精度,根均方误差分别小于360 µm和900 µm,优于传统方法。对1米距离的“大卫”雕像,点云密度达200 pts cm⁻²,清晰再现细节;在5米复杂场景下,系统仍能生成高分辨率深度图。光束转向角度从-15°至15°,波长范围覆盖14 nm至20 nm,适应231 mm至5000 mm距离。利用SWIR相机和三角测量法,系统在低信噪比下展现鲁棒性,验证了其在动态环境中的实用性,为行业应用提供了可靠数据。
这项研究标志着集成光电子在结构光成像领域的重大进步,成功突破传统技术瓶颈,为自动驾驶和医疗成像等领域注入新活力。
依托氮化硅平台的潜力,该系统有望进一步优化功耗和分辨率,业内专家预计其将加速光子芯片的产业化进程,重新定义3D感知技术标准,推动更智能安全的应用落地。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